英国旅游局数据显示,2012年中国游客在
伦敦的人均消费为1300英镑(折合人民币约1.27万元),这个数字领跑其他所有国家;整体来看,10.4万名中国游客2012年一共在伦敦花费了1.4亿英镑(约13.72亿人民币);去年中国游客在英国的人均花费为405英镑,在“花钱榜”上排名第三。另一组有趣的数字是:去年伦敦中国游客数量比2009年增长了60%,但消费却增长了150%,其中奢侈品的消费是大头。环球蓝联(Global Blue)统计认为,全球20%的免税商品都是被中国客户买走的。
数目激升的中国游客2010年在海外共花费了540亿美元,2011年花费了720亿美元。由于在海外出手阔绰,中国游客被商家戏称为“行走的钱袋子”。在越来越多中国客人在伦敦一掷千金时,讨好中国客人成了伦敦大多数商家的必修课,而且时间紧迫。
中国游客在伦敦地位的提升,首先体现在中文的广泛应用上。到伦敦旅游的中国游客3年内数目翻番,可目前到访英国的中国游客中,依然有半数以上无法用英文进行交流。为了让中国游客有“宾至如归”之感,英国的商家们各施奇招地打造一个中文友好型的环境。
第一次到伦敦丽兹酒店,迎接笔者的是伦敦丽兹酒店国际销售经理Mark Beverlo。本来期待一口伦敦腔的“May I help you?”,可未曾想Mark一开口京腔十足:“你好,我是贝马克。”
贝马克在北京生活多年,他加盟伦敦丽兹这3年,酒店中国客人的数量每年增长50%。于是,贝马克在8周前正式聘用了英籍华裔戚其杰,他会说流利的中文。之后,他又聘用了另外一名正式员工,以保证前台一直有中文服务。以争取中国客人的亲睐,除了早早引入的银联刷卡,伦敦丽兹还专门为中国客人提供拖鞋、牙刷和牙膏——这些做法全然不是欧洲酒店的风格。此外,他们在客房的电视频道中加入了3个中文频道,甚至即将推出中式早餐。
上述这些做法,对于一家国际性酒店集团,例如希尔顿来说并不稀罕。希尔顿早就在旗下欧洲诸多酒店推出中式早餐。
仅
哈罗德百货公司(Harrods),就有75个银联刷卡付费点。福特纳姆和玛森百货公司也早已顺应潮流引进银联刷卡,在这家店铺的柜台上可以看到2个促销广告:一个是银联,一个是日本的吉士美卡。
伦敦发展促进署针对包括顶级餐厅、酒店、商店在内的70家伦敦商户进行调研,发现1/3的商户都已经聘用了说中文的员工,以特别用来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。此外,中文指南,中文菜单也已经十分普遍。
在全球位列前五名的伦敦展馆、
大英博物馆(The British Museum)、英国国家美术馆和泰特现代艺术馆,都已经提供中文的馆内指示图、向导册和语音向导。圣保罗大教堂则为每一位中国游客提供一台iPod Touch,其中有说中文的多媒体向导。
针对中国游客未来5年可以给他们的业务增长带来的拉动,伦敦的商家们基本达成共识,要继续提升针对中国客户的产品和服务。